中视财经网 | 手机站 | 新闻 | 深度 | 调查 | 公司 | 股市 | 评论 | 人物 | 投资 | 财富 | 消费 | 理财 | 质量 | 观察 | 警示 | 商业 | 环保 | 文化 | 媒体 | 关注

中视财经 > 中视资讯 > 文化产业 >

他们对“溯古通今书法工程”怎么看?— 系列报道之四:专家学者们的感言(6)

2025-07-24 15:13 来源:中网资讯T|T

  最令人感动的是,这次活动首次组织了规模捐赠甲骨文作品,让甲骨文这最古老文字走进大众视野,意义重大深远。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学博士后,美术学副教授,文旅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教学部主任王先岳:

  “溯古通今”书法活动,集工程启动、作品展览、学术研讨、公益捐赠甲骨文作品于一体,规模宏大,组织严密,意义深远,可喜可贺!

  当代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和理论家蔡民基先生发起实施的“溯古通今书法工程”,与中国书法史上的“破体”书法现象具有某种不谋而合的相通性,两者在书法创新的路径和方式上呈现出异曲同工之妙。

  “溯古通今书法工程”,主张以古文字书法体系为基础,发掘与探索书法创新发展新资源、新路径,以“一体化”的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双向打通古今书法技法语言与艺术精神,并将其作为一种系统性的文化工程推广实施,不但在“技”的层面与“破体”形成了某种秘响旁通的文脉传承关系,而且在“道”的层面将“破体”提升到一种全新的文化哲学境界,乃至凸显为一种文化策略。在书画发展不断趋向“同质化”思维模式的当下中国,“溯古通今书法”尤其彰显出可贵的理论品质与文化高度。

  中国语文报刊规范汉字书写专业委员会理事、高级书法讲师、三项书法专利获得者陈晓:

  “溯古通今书法工程”启幕京城,集中体现了工作人员的辛苦劳作,真诚感谢蔡院长和同志们!盛会虽短,情思绵长,守护这穿透时空的墨迹光华,是我们肩头沉甸甸的责任。溯古通今,方知来路,亦明所往——愿以此心此志,共赴那不朽的书写长旅,与千年前的祖先共享同一份文化基因,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央国家机关书协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榜书艺术委员会理事,解放军书法创作委员会委员李春桥:

  墨香满堂,盛举难忘!中国秦文研究会“溯古通今”书法工程盛大启幕,名家题词,师生佳作云集,更有各界翘楚与将军风范莅临,共襄盛典。当凝聚着远古智慧的甲骨文刻画墨迹,被郑重捐赠于各行各业有影响力、代表性单位的领导手中时,心中激荡难平。

  凝视龟甲牛骨上的契文,那些远古的刻痕瞬间鲜活起来,成为我们血脉深处永不消逝的印记。书者笔端,既有千年古法的魂魄,亦奔涌着当代创造的波澜——这无声的对话,正是文明血脉绵延最有力的见证。

  盛会虽短,情思绵长。守护这穿透时空的墨迹光华,是我们肩头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出色履行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榜书艺术委员会副会长,李铎书法艺术研究学会副会长杨光:

  具有前瞻性、开拓性、创新性、示范性的“溯古通今书法工程”,为当下书法教学与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思路与机遇,在书法领域所产生的影响正逐步显现。

  从书法教学角度看,这一工程具有“创建完善教学体系、填补“学段”断层,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习效率,培养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等功能作用。

  从书法创作角度看,这一工程的实施,有利于解决书体资源短缺问题,丰富作品内涵,提升作品格调,彰显作品的文化底蕴;有利于促进古今融合,推动书法艺术创新,避免作品类同;也有利于将最古老的文字艺术走进民间大众,传播中华文明基因,赋能中华文脉赓续。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会员、中国硬笔书协会员、北方画院名师、中华双创翰墨大讲堂秘书长刘克奇:

  这次大型活动,既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次中华文脉的深情回望与创新传承。甲骨文的古朴苍劲、秦汉篆隶的雄浑大气,与当代书法家的创新表达交相辉映,每一幅作品都像一把钥匙,打开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之门。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曹平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tousu#ccepi.cn(请将#换成@)
京ICP备0500440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