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通今”,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将早期古典书法与后来乃至当代书法融合互鉴、创新今用。通今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动力,也是推动书法艺术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书法艺术的溯古通今,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既尊重传统,保持本质,又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书法艺术在当今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也是溯古通今书法及工程的基本原则和导向。
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杰:
出席今天的活动,感受很深。我认为,看“溯古通今书法工程”,首先应从传统文化的高度理解其爱国行动的本质。
这一工程,不仅是一项文化工程,更是一种深层次的爱国行动。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皆以守护文化命脉为己任,弘扬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爱国主义,溯古通今书法工程将书法这一古老艺术形式与赓续中华文脉结合,讲好中国故事,也正是文化报国的生动体现。
这一工程,通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溯古通今、互鉴开新今用,培育出少有的复合型书法职业人才,这不仅是对书法艺术的传承,更是一次文化范式的革新,是推动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的战略之举。
这一工程,通过捐赠甲骨文书法作品等行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全民认知中华文化的“根”与“魂”,增强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这种开拓性的举措,对于文化传承、国家统一乃至中华民族的长远复兴,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溯古通今”的核心,是向源头寻根,从历史中找答案,从文明深处找资源力量,对整个传统文化艺术界至少提供了三点重要启示:传统文化要“今用”,必须首先“溯古”;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着眼长远可持续发展;此工程创新性地构建了集研究、创作、传播于一体的“联动机制”,形成了一套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溯古通今”方法论,对于艺术界而言,这是传统文化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一种有效范式,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朱彦民:
这次由中国秦文研究会联合十多个协会、单位共同举办的“溯古通今书法工程启动仪式暨公益活动”,非常有意义。多年来蔡民基院长带领教学团队在探索创新书法教育培训模式、普及早期古典书法和古文字知识、培训书法艺术人才等方面,确实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值得我们每个书法艺术工作者学习和致敬!
今天看了展览,作品诸体兼备,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笔法精到,气韵生动,很有艺术效果。尤其是绝大多数过去从没有学过早期古典书法的学员,经过一年多的业余研修学习,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确实是很大的进步,其中的教学经验和学习路径非常值得推广。
南昌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规范汉字书写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韩顺任:
可以这样认为,中国秦文字研究会等团体单位和蔡民基院长带领的书法教学团队组织实施的“溯古通今书法工程”,旨在推进三大工作:一是研究探寻中华汉语言文字中的历史文明血脉,促推文明基因在今天的书法艺术研究发展中赓续之,光大之;二是通过对古典书法、古文字知识的学习传承,探索创新书法教育培训模式,培养复合型书法人才,讲好古为今用的中国故事;三是进行深含古风的书法创作,彰显华夏文字文明的历史底蕴,在服务社会中,弘扬现代书法人的文化自信和思想自信。并且我还认为,通过这次活动可以看出,这一工程前一阶段的工作开展的卓有成效,所举办的书法展览各体兼备,点画遒劲,结构准确,节奏生动,古风馥郁,就充分印证了其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高效得当。尤其是溯古通今工程组委会向全国各地十余家单位捐赠的百余幅甲骨文名家书家作品,堪称发挥书法艺术社会功能,服务社会的高光时刻。为溯古通今书法工程组委会如此精心策划、认真组织的系列活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