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我谈这几点感受和看法,也算是我对参与溯古通今书法教学的各位导师、在场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们的感谢之情!
中国书协第三、四、五、六、七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七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坤山:
进入“溯古通今书法工程启动仪式”现场,那扑面而来的浓厚文化气息,瞬间令人震憾,一场关于溯古与通今书法艺术的盛宴就此拉开帷幕。
现场悬挂的名家墨迹,笔锋或刚劲有力,或飘逸洒脱,每一幅作品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书法的历史变迁。篆、隶、楷、行、草等不同书体艺术,在这里争奇斗艳,从古朴厚重的篆书到苍劲灵动的章草和简牍帛书,尤其是最古老的甲骨文,它们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承载着上古先人的智慧与情感。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是对书法传统的深情回溯,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中国秦文研究会40多年来在文字典籍保护与复原、书法篆刻艺术推动等方面成果卓著,为诸多国家重大课题提供了学术支撑。这次启动的“溯古通今书法工程”,基于“一体化书法教育体系”,通过理论与实践“双溯古、双通今”,形成“古今融合、互鉴开新”的联动机制,致力于培养具有新优势的复合型书法人才,其前瞻性与创新性令人赞叹。
开幕式上,首次组织向14个单位捐赠了100多幅甲骨文书法名家书家创作的作品,体现出主办单位传承古老文字艺术的决心。甲骨文,作为中华“文化之根、文脉之源、文明之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让甲骨文书法作品走进大众,能让更多人明晰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应该怎样珍惜和维护这个民族“大家庭”,意义重大深远。
学术研讨环节同样精彩纷呈,专家学者们围绕对“溯古通今书法工程”怎么看,下一步怎么办,各抒己见。从书法教育的创新模式,到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体现,再到如何让书法更好地融入生活、传承文化,每一个观点都发人深省。这次研讨,不仅为工程的推进出谋划策,也为书法艺术的未来发展寻找了方向。
这场启动大会,不只是一个仪式,更是一次书法艺术的觉醒与奋进。我坚信,在新时代,书法这门古老艺术将在传承与创新中重焕生机,继续书写中华民族的文化传奇 ,赋能中华文脉赓续,凝聚起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央文史馆书画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第四届创作委员会委员、第五届篆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内蒙古文史馆员,内蒙古自治区文联第六、七届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书协第三届、第四届副主席王德恭:
近十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蔡民基院长的辛勤努力下,其书法教育团队紧紧围绕探索书法教育创新转型,先后开办了多期书法高研班和各类对象参加的培训班,进行了大量研究探索、实验教学,现已进入溯古通今一体化书法教学阶段,并由中国秦文研究会专门设立了“溯古通今书法工程专委会”。
中国秦文研究会是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国家一级社团,这对我们这些钻研古文字、热爱篆书艺术的书法爱好者来说,创造了深入研学的机会,搭建了更高级的平台。
“溯古通今”,是指追溯事物的古今起源,从而通晓其古今的变迁和历史,揭示了人们认知、研学和传承的基本规律。“溯古通今书法”,则是以方法带内容,揭示出书法的“深入研学”与“实践应用”的基本规律。
所谓“溯古”,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学习、研究和掌握古代书法文化,特别是汉代之前的早期古典书法体系。传统书法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表现形式之一,它所蕴含的美学原则、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因此,溯古就是要坚守古典传统书法的本质和精华,保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当然,溯古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墨守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