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通今”为魂
——溯古通今书法工程启动仪式嘉宾感言报道之一:
领导嘉宾感言
编者按:
乙巳仲夏,惠风和畅。值此端午佳节(5月31日)之际,由中国秦文研究会联合16个协会、单位于北京“炎黄艺术馆”隆重举办了意义深远的“溯古通今书法工程启动暨首次书法作品展、首次规模化捐赠甲骨文艺术作品、首次学术研讨会公益活动”,现场翰墨飘香,高朋满座,气氛热烈,盛况空前,整个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现将嘉宾们的感言做成系列专辑报道发布,供书道同仁、广大读者观看分享。
请看报道之一:《领导嘉宾感言》。
中国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
溯古通今书法工程,以“溯古”为根,以“通今”为魂,既是对书法优秀传统的深情回望,更是书法当代价值的生动诠释!毫不夸张地说,它既是一项对书法濒危的挽救工程,又是推动书法守正创新的希望工程。
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
把汉字放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看,我们的甲骨文传承下来了,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优势。同时也要看到,在新技术高度发达的未来,一代代年轻人在办公、行文上会越来越依赖于新技术,所以我们汉字的书写功能仍面临严峻挑战,古文字的传承更面临挑战。在这样的趋势下,溯古通今书法工程致力古文字和古文字艺术的传承,并致力于整个书法艺术一体化传承,对于保持汉字书写功能、赓续中华文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连辑(对记者):
我们现在搞书法的多数都是在临习古帖,写二王的、先秦的,或者是更早期的,包括甲骨文,但从实际看真正深入研习早期古典书法并不是特别多。出于这样的考虑,溯古通今书法教学团队创建这么一个系统化的研讨工程和创作工程,这对于我们国家推广书法教育、书法艺术和书法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角度、方向和方法,有利于更好地推动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为赓续中华文脉做出新的贡献。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协名誉主席、第七届主席苏士澍:
溯古通今书法工程顺应了社会需求的大势,适应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复合型书法人才,提升社会书法艺术水平,赋能中华文脉赓续等时代要求和需求。
特别是教学团队在深入追溯早期古典书法中,进一步领悟到甲骨文作为我国最早成系统的文字在凝聚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并首次策划组织了规模化捐赠甲骨文作品活动。原中国艺术研究院连辑院长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骆芃芃院长分别为捐赠专用纸题写了标识文字、篆刻了标识印章,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著名的甲骨文研究和书法艺术专家宋镇豪等近50位甲骨文艺术名家书家参与了创作,向各行业有代表性的14个单位进行捐赠,这是带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更高层次的爱国。
希望书法艺术界的书道同仁,积极响应和参与这一工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国秦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原总参谋部政治部副主任、将军贾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