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研发的国产大飞机C919近日传来好消息,已成功获得加拿大、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五国的适航证。这一成就标志着C919在国际航空市场上的认可度进一步提升,也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全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C919自2008年立项以来,历经15年的研发与试飞,克服了众多技术难题,最终于2022年9月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颁发的型号合格证(TC),并随后取得生产许可证(PC)和单机适航证(AC)。这些证书的获得,意味着C919已具备在中国市场及部分认可中国适航证的国家开展商业运营的资格。
然而,要真正进入全球航空市场,C919还需取得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和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适航证。这两家机构的适航证含金量极高,被全球绝大多数国家认可。为此,中国商飞公司早在2017年便与美国和欧盟签署了涵盖运输类飞机的适航互认协议,并通过CAAC向EASA申请了型号设计认可(TC)。目前,EASA的技术人员和航空官员已计划于7月初抵达中国,对C919进行实地检查,并启动正式的适航认证程序。
C919的成功不仅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象征。其国产化率高达60%,采用了先进的超临界机翼设计、铝锂合金材料以及先进的机载系统和发动机。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飞机的性能,也为我国新材料加工工艺和基础建设带来了显著推动。
C919的国际适航证获取过程也充满挑战。尽管中国已与27个国家签署了双边适航协议,但美国和欧洲的适航证仍是最为关键的目标。专家指出,取得欧美适航证需要克服严格的审查标准和技术壁垒,但这也为C919的技术改进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动力。
目前,C919已累计获得815架订单,订单金额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东方航空成为其首家客户,并计划在年内接收首架飞机。随着适航证的逐步到位,C919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规模化交付,进一步扩大其市场份额。
C919的成功不仅为中国航空工业赢得了国际声誉,也为全球航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技术突破和市场潜力吸引了众多国际合作伙伴的关注。未来,随着更多国家认可C919的适航性,这款国产大飞机有望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中国制造”的新风潮。
C919的适航证获取之路虽充满挑战,但其背后是中国航空工业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不懈努力的结果。随着适航证的逐步到位,C919将迈入国际航空市场的全新阶段,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全球化发展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