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阿里巴巴集团在零售领域的战略调整引起了广泛关注。2024年12月,阿里巴巴宣布出售银泰百货100%的股权,交易金额约为74亿元人民币,预计亏损约93亿元人民币。这一决定标志着阿里巴巴正式退出银泰百货的股权版图,同时也预示着其新零售战略的重大调整。
阿里巴巴的这一举措并非孤立事件。2025年新年伊始,阿里巴巴再次宣布出售高鑫零售(大润发母公司)的全部股份,交易金额高达131.38亿港元。此次交易预计产生高达131.77亿元人民币的净亏损。通过这两笔交易,阿里巴巴累计录得账面亏损近225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超过了2021年因违反反垄断法而收到的181亿元人民币罚款。
阿里巴巴出售实体零售资产的主要原因在于实体零售行业的持续低迷和公司自身经营状况的下滑。自2021财年创下净利润高峰后,阿里巴巴的盈利能力遭遇“断崖式”下滑。与此同时,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崛起给阿里巴巴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此外,疫情加速了消费方式的变革,即时零售的兴起进一步挤占了线下商超的生存空间。
阿里巴巴的组织变革始于2023年,旨在优化组织结构,聚焦核心业务,提升运营效率。电商和人工智能被确立为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领域,而非核心业务则面临尽快盈利或资本化的压力。实体零售业务,尤其是拖累整体业绩的资产,成为了阿里巴巴战略调整中的“牺牲品”。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并非完全放弃新零售概念。相反,公司更多地将希望寄托在“轻资产”的即时零售上。通过饿了么加码近场配送和淘宝小时达,阿里巴巴试图在即时零售领域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种转型策略表明,阿里巴巴正在探索新零售的下一站,而非彻底退出这一领域。
阿里巴巴的资产调整也反映了整个零售行业面临的挑战。近年来,实体零售行业普遍面临消费力不足、增长乏力等问题。大量连锁超市选择关店止损、收缩至区域市场。在这种背景下,阿里巴巴的资产调整不仅是自身战略的需要,也是对整个行业趋势的适应。
尽管阿里巴巴出售实体零售资产带来了巨额亏损,但这一举措有助于公司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剥离重资产模式,阿里巴巴能够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电商、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核心业务中。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竞争力,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阿里巴巴出售实体零售资产是其战略调整的一部分,旨在聚焦核心业务并应对市场变化。虽然短期内带来了财务压力,但从长远来看,这一举措有助于公司实现更高效的发展,并为未来的创新和增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