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全国多地图书馆因家长“甩手放娃”现象,被戏称为“免费托儿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许多家长因工作繁忙,将孩子独自留在图书馆,认为其环境安全、费用低,可作为暑期托管的“临时解决方案”。然而,这一行为引发了诸多争议。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本应为市民提供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但“甩手放娃”现象却导致图书馆内秩序混乱,孩子追逐打闹、破坏公物,影响其他读者的阅读体验。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表示,每天有近100名儿童被单独留在馆内,缺乏看管,管理难度极大。
对此,有观点认为,家长将图书馆视为“免费托儿所”,本质上是对公共空间属性的认知偏差。公共空间的善意应是双向奔赴,市民应遵守规则、尊重他人,而非将公共设施视为“免费资源”。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其核心功能是提供阅读与学习环境,而非托育服务。
专家指出,破解“带娃难”问题,需家长、图书馆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一方面,应加强家长教育,引导其正确认识公共空间的使用;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应推动普惠托育服务的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儿童照护体系。
图书馆作为“免费托儿所”的现象,不仅反映了公共空间使用中的责任边界问题,也折射出社会对儿童照护服务的结构性需求。如何在保障公共空间秩序与满足家庭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是当前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