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0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宣布依法暂停转融券业务,此举旨在进一步强化逆周期调节,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运行。这一政策自7月11日起正式实施,存量转融券合约可展期至2024年9月30日,但不得再新增转融券规模。
转融券业务自2013年引入以来,为融资融券市场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和证券来源,但近年来部分投资者利用该机制进行不当套利,加剧了市场波动。为此,证监会自2023年8月以来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包括限制战略投资者配售股份出借、上调融券保证金比例、降低市场化约定申报效率等。此次暂停转融券业务是监管层对市场问题的进一步回应,也是对投资者关切的积极回应。
暂停转融券业务后,市场反应迅速。数据显示,转融券余额和规模显著下降,融券余额占沪深两市流通市值的比例降至0.21%,较政策发布前大幅减少61%。同时,融券交易数量也大幅减少,市场供需失衡可能导致融券成本上升,资金利用效率降低。不过,这一调整有助于抑制做空力量,减少市场过度波动,从而为中长期资金入市创造更加公平有序的环境。
与此同时,证监会还同步提高了融券保证金比例。普通投资者参与融券的保证金比例由不低于80%上调至100%,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保证金比例则上调至120%。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抑制投机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暂停转融券业务并非“一刀切”的政策调整,而是阶段性措施。证监会表示,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和相关交易制度的完善,未来有可能重新开放转融券业务。此外,证监会还强调将继续加强对程序化交易的监管,推动高频交易降速降频,并研究对量化交易实施差异化收费等措施,以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此次暂停转融券业务的出台背景与当前市场环境密切相关。近期,A股市场持续震荡调整,投资者对市场企稳向好的期待较为强烈。暂停转融券业务有助于稳定市场情绪,提振投资者信心。同时,这一政策也符合监管层“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通过优化融资融券机制,促进多空平衡与价格发现。
暂停转融券业务是证监会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强化逆周期调节的重要举措。这一政策短期内可能对市场流动性产生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它将有助于维护市场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并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