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昆明长水机场一处广告牌因画面中的女士右手出现六根手指而引发网络热议。据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的图片显示,该广告牌展示了一位面带微笑的女士伸出右手大拇指点赞,但仔细辨认可发现其手部结构异常,大拇指旁多出一根手指,形成明显的“六指”效果。这一荒诞画面迅速引发公众关注,有网友调侃称“2025年AI技术竟连手指数量都算不清”,更有人质疑广告审核流程存在严重疏漏。
事件发酵后,涉事广告公司迅速回应称,争议画面系由AI生成技术制作,因算法模型存在缺陷导致手部细节错误,目前已撤下问题广告并更换为人工审核后的版本。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生成式AI技术(AIGC)在图像创作中需输入提示词,由算法自动生成内容,但当前技术仍存在肢体比例失调、手指数量错误等局限性。例如,AI可能因训练数据不足或模型逻辑混乱,将手指数量误判为4根、5根甚至6根。
此次事件暴露了AI技术在商业应用中的潜在风险。尽管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已上线“AI生成内容标识”功能,要求创作者主动声明AI生成内容,并对明显算法痕迹添加提示,但广告行业对AI技术的审核标准仍待完善。业内人士指出,AI生成内容需经过人工二次校验,尤其是在公共广告领域,细节错误可能引发公众误解甚至法律纠纷。
从法律层面看,根据《广告法》,广告发布方需对内容真实性负责。即便错误源于AI技术,广告公司未履行人工审核义务仍需承担相应责任,包括公开道歉、消除影响及可能面临的行政处罚。有律师分析称,若广告内容因明显错误对公众造成误导或心理不适,涉事企业还可能面临民事索赔。
公众对此事件的反应呈现两极化。部分网友认为AI技术尚不成熟,出错情有可原;但更多声音批评企业为节省成本过度依赖AI,忽视人工审核的必要性。一位从事AI绘图的设计师透露,手指和耳朵是AI最易出错的部位,通常需要手动修正,而此次事件可能是“赶工”导致流程缩水。
技术专家指出,当前AI图像生成模型(如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等)虽能快速产出高质量图片,但对复杂结构的理解仍有局限。例如,手部因关节多、姿态复杂,算法容易混淆手指边界。要解决此类问题,需通过增加特定训练数据、优化模型逻辑,并结合人工校验形成双重保险。
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AI技术首次在广告领域引发争议。2024年某品牌曾因AI生成的模特“三只手臂”海报遭投诉,最终紧急撤稿并致歉。此类事件频发促使行业协会呼吁制定AI广告审核标准,明确技术使用边界和人工干预节点。
截至3月13日,昆明机场已恢复广告牌正常展示,新画面经人工复核未再出现异常。涉事公司表示将加强AI生成内容的全流程管控,未来所有AI制图均需经过至少两名审核员确认。此外,公司计划引入第三方技术团队优化AI模型,重点攻克肢体生成准确度难题。
这场“六指乌龙”事件为AI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敲响警钟。在追求效率与创意的同时,企业需平衡技术创新与责任担当,避免因技术漏洞损害品牌公信力。正如网友所言:“AI可以是好工具,但不能当‘甩手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