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3日,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披露了一起性质恶劣的间谍案件。我国某驻外机构公职人员张某在境外任职期间,因道德失守陷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精心设计的“桃色陷阱”,最终沦为出卖国家机密的罪犯,其经历发人深省。
张某在境外频繁出入高端社交场所,结识了自称企业家协会成员的李某。后者以宴请、送礼等手段迅速拉近关系,并投其所好,主动迎合张某对“特殊娱乐场所”的兴趣。在一次由李某安排的嫖娼活动中,张某被伪装成执法人员的境外间谍当场“抓获”,随后李某假意斡旋,引入间谍人员助其脱困。整个过程被秘密拍摄,成为后续威胁的关键筹码。
重获自由后,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亮明身份,以曝光丑闻为要挟,逼迫张某提供涉密信息。面对胁迫,张某未能坚守立场,利用职务便利多次通过打印、拍照等方式泄露大量国家机密,并收受间谍机构提供的巨额经费。甚至在离任回国前,他还与对方签订“承诺书”,约定继续为间谍组织效力。
国家安全机关通过缜密侦查,在张某回国后迅速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经调查,其泄露的涉密信息涵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最终,张某因“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提供国家秘密罪”被依法严惩,面临长期监禁。
此案暴露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新型策反手段:他们通过第三方接近目标,利用个人不良嗜好设置陷阱,伪造执法场景制造心理压力,再以“解救者”身份介入,逐步操控目标。整个过程中,张某的嫖娼行为、社交弱点均被精准利用,显示出境外间谍机构对驻外人员的针对性渗透策略。
国家安全部指出,驻外人员因岗位特殊性,掌握的信息往往具有高度敏感性。张某案件中,其频繁参与高风险社交活动却未被及时警示,涉密信息管理也存在漏洞。例如,他轻易将机密文件打印带出,反映出部分驻外机构在人员监督和保密制度执行上的不足。
法律专家援引《反间谍法》强调,公职人员若在境外受胁迫从事间谍活动,应及时向驻外机构或国家安全机关说明情况,主动悔改者可免于追责。但张某在长达数年的合作中始终隐瞒实情,甚至主动扩大泄密范围,导致从轻情节丧失。
网友评论显示,公众对张某“色迷心窍”的行为深感愤慨,认为其作为外交人员严重损害国家形象。同时,境外间谍李某的周密布局也引发热议:从接近目标到伪造抓捕,再到长期心理操控,其手段之隐蔽令人咋舌。
国家安全机关借此案向驻外人员发出警示:须严守外事纪律,对异常接近的“朋友”保持警惕;在遭遇胁迫时应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求助,而非私下妥协。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类似“桃色陷阱”类策反案件占比上升37%,成为境外间谍渗透的主要方式之一。
此案也为国家安全体系建设敲响警钟。专家建议,驻外机构需建立分级社交报备机制,对涉密人员实施动态心理评估,并强化回国审查技术手段。只有将个人自律、制度约束与技术防范相结合,才能有效抵御境外间谍无孔不入的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