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刘营滨老师在荆州某高中授课合影
学的好未必考的好!学的不好可以考得好!
上了高中后孩子成绩起伏大,很多家长都特别着急,但孩子的情况又千差万别:
先来听听家长心声:
高三家长:眼看要高考了,孩子成绩都在470左右,好的时候刚到500,天天我陪着熬夜学,怎么努力成绩都上不来。他一直想考一所211大学,还有机会吗?一模后我跟着上火,满嘴大泡,孩子晚上10:30下自习还要去外面补课到12:00,太辛苦,但成绩又没有变化怎么办?
高三家长:我的孩子高一,高二成绩都很好,一般都在学年100名左右。就是学习知识的速度有点慢,做题慢。高三上学期开始成绩向下走,到寒假时学年排名下降到300多名。孩子压力特别大,关键是他一直在学啊,很努力的那种,我都没法劝,不知该安慰还是鼓励真的是特别无奈。
高一家长:我的孩子总反映上高中后就学的吃力。他说不只他这样,很多同学都很吃力,可他的成绩差是真的。人家是不会能学会,他就是学也学不会,好容易学了一点,速度还特别慢。但我看他班上那几个成绩好的孩子学的真没这么吃力。也没有补习那么多课,为什么他们就能考好,我的孩子就一定学不会吗?
这些都是我在授课中常常听到看到的情况,很多情况下不是孩子不学习,是真的学不会,学的会的孩子又做不对,还有的孩子小考次次高分,大考就一落千丈。家长无奈只能班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关键是很多孩子补习后成绩不升反降,很多孩子同一个知识点学过3次甚至6次还是不会做题,那么问题出现在哪了呢?到底该如何解决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我从事考试技术研究12年的时间发现了一个残酷但又真实的问题,高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就是解释性教学,交付式教学,说的通俗点,就是这个定理是什么,这道例题是如何利用定理来解决的,然后反复强化定理定义,强化例题的各种解题角度,达到一题多变,一个定义分解成若干知识点,先打散后再重新组合起来。用一句来概括,就是要先把书学厚了,再把书学薄了。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极少有人做得到。别人不说,你的高中授课老师都未必能做到这个层面,很多人教了十几年的数学到头来还没有一个高三生的解题能力强,这种现象非常普遍。那你说这不是悖论吗?不会做题的老师教出了会做题的学生,这种现象真实存在,时时发生。
图片来源:刘营滨老师在荆州某高中授课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学生都是谁?他们有怎样的共同特点,有没有什么原理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分析的,有没有什么套路和方法是可以给其它学生借鉴的。答案是肯定的。
自2006年起,我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专门从事高中生考试技术的研究工作,我在华师研究生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如何快速提升学生的考试能力,如何利用不同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来快速提升孩子的得分能力,让学的不好的孩子也可以考得很好,让学的好的孩子能考出高分,让所有孩子都可以超常发挥(后期详述)。当时我的研究对象是国内近百位高分学子,经过6年时间的调研,总结和分析,通过他们的论述,解题实操和知识点透视发现并总结出了考试技术学的基本模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