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视财经网 | 手机站 | 新闻 | 深度 | 调查 | 公司 | 股市 | 评论 | 人物 | 投资 | 财富 | 消费 | 理财 | 质量 | 观察 | 警示 | 商业 | 环保 | 文化 | 媒体 | 关注

中视财经 > 财经观察 > 财经资讯 >

7款银行APP被点名通报 金融类APP隐私保护引关注

2025-01-09 15:19 来源:中视财经网T|T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手机银行APP已成为银行服务的重要工具。然而,伴随便捷性与效率的提升,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近期,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发布通报,点名批评了7款银行APP存在侵害用户权益的行为,包括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超范围收集信息以及强制频繁索取权限等问题。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金融类APP隐私保护的高度关注。

  根据江苏省通信管理局的通报,此次被点名的APP涉及江阴农商银行、昆山农商银行、苏州农商银行、江苏长江商业银行和无锡农村商业银行等多家银行。这些APP被发现存在多项违规行为,如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超范围收集用户数据以及强制频繁索取权限等,严重威胁了用户的隐私安全。

  事实上,这并非个例。近年来,监管部门对金融类APP的隐私保护问题持续加强监管力度。例如,早在2021年,工信部就曾通报多款金融类APP因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而受到点名批评。这些APP包括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内蒙古银行等知名机构。而到了2024年,内蒙古通信管理局也通报了四家银行APP因违规收集个人信息问题被点名整改。

  值得注意的是,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并非仅限于国内银行。一些在海外上市的互金公司旗下贷款APP也因类似问题被点名批评。这表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金融机构,隐私保护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频繁的隐私问题通报,不少银行已开始采取行动进行整改。例如,在2021年,部分银行迅速更新了隐私政策,以减少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然而,尽管部分银行已做出响应,但仍有大量APP未能按要求完成整改。例如,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在2022年通报的20款APP中,仍有7款未按要求完成整改。

  专家指出,金融类APP的隐私保护问题不仅关系到用户的个人隐私安全,更关乎银行的信誉和用户的信任度。因此,银行需要从技术、管理和制度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健全的隐私保护机制。具体而言,银行应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训,提高其对隐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并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APP的安全防护能力。

  监管部门也需持续发挥监督作用。例如,工信部和各地通信管理局应定期对金融类APP进行安全检测和评估,并及时发现并督促整改存在的安全隐患。此外,监管部门还应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震慑效应,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样至关重要。用户在使用手机银行APP时,应仔细阅读隐私协议和用户协议,了解APP收集个人信息的范围和目的,并定期检查和清理手机中的权限设置。此外,用户还应避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来源不明的应用程序,以免个人信息被泄露。

  尽管近年来监管部门对金融类APP的隐私保护问题进行了多次整治,但违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未来,银行需进一步加强隐私保护措施,监管部门需持续强化监督力度,而用户也需提高警惕,共同维护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曹平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tousu#ccepi.cn(请将#换成@)
京ICP备05004402号-7